产业空间

江苏:智慧医疗起了“化学反应”

远程诊疗,人工智能,智慧急救……当互联网遇上医疗健康,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近日,记者走访了江苏省多家医疗机构,聚焦互联网技术与医疗健康服务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感受智慧医疗给群众带来的变化。

视频聊天求医问药

前不久,家住无锡市黄巷社区的王阿姨,因心慌、多汗、间歇性四肢无力,在黄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被诊断为甲亢合并周期性麻痹。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社区医生建议她去市级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了解到王阿姨腿脚不好、行动不便的情况后,社区医生通过医联体远程协作系统,为王阿姨连接了江南大学附属医院的远程会诊。

通过手机App,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华文进获得了王阿姨的详细资料,立即与社区医生进行沟通探讨,给出了精准的治疗方案。

王阿姨只是远程医疗的众多受益者之一。201812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上线无锡市首个集在线问诊、线上处方及药品配送于一体的互联网诊疗平台,通过提供图文问诊、视频问诊等方式简化复诊病人、慢病病人的就医流程。上线初期,只有8名医生尝试成为互联网医生,而现在已增加到60多人。

打开手机摄像头,就能看上专家门诊;通过视频聊天,就能求医问药……随着互联网+医疗技术的深入发展,这样的场景在江苏省内的许多地市逐渐变成现实。

社区医生如虎添翼

喂,您好,我是王月环医生,请您下周二下午两点到社区医院参加体检。在常州市五星街道卫生服务中心,记者看到了有趣的一幕:社区医生王月环用手机上的AI电话机器人语音系统,给她的签约居民发送电话体检通知。

五星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大厅的墙面上,每位家庭医生的签约情况一目了然,最多的一位签约839人。这么大的服务量,仅是打电话就很费时间。王月环说,AI电话机器人的使用让社区医生如虎添翼,一次体检通知,语音系统通知到48人,来了46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大提升了基层的诊疗效率和服务能力。基层普遍缺乏影像科医生,有的社区只有一位,不符合一位影像医生出具报告,另一位复核后签名的规定。南京市江宁区东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曹国建说,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江宁医院、江宁中医院与2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了区域影像联盟,通过共享医生克服了这一难题。

江宁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孙海说,辖区内2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影像科医生分为4个诊断组,各组独立排班,每组至少两人,每天保证至少8在线。通过区域影像平台,值班医生出具诊断报告,组内一名医师出具初步诊断意见,另一名较高年资医师出具审核意见。疑难病例则提交到远程影像会诊平台,由江宁医院、江宁中医院专家远程出具电子认证签名的诊断报告。影像联盟既解决了社区影像医生数量不足的问题,又提升了社区影像医生的业务水平。

智慧急救打开生命之门

要不是发现及时,后果真不敢想象。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病房里,47岁的王先生心有余悸地说。一周前,王先生忽然恶心呕吐,赶紧到镇江市扬中人民医院就诊。值班医生为他做了心电图,检查数据实时传输到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平台上。

患者很可能是心肌梗死,需要立即转院治疗。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严金川教授根据心电图情况判断说。王先生被连夜转诊到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迅速做了心脏血管介入手术。

王先生及时转危为安,得益于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的急性心脑血管病区域协同救治网络。近年来,该院搭建覆盖镇江及周边地区20余家二级医院的飞救E平台,显著提高了急性心脑血管病的转运效率和救治成功率。通过平台,基层医院可以将患者的生命体征等常用监护、检验信息及病史实时传输到区域医疗中心。上级医院的专家对患者进行实时评估,指导基层医院开展抢救或者转院救治。严金川说。近一年来,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已经成功救治800余名急性心脑血管病患者。

近年来,智慧诊疗在江苏各地蓬勃发展。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兰青说,江苏将继续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提升治理能力,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健康报记者 沈大雷 特约记者 李昆)

【打印】    【收藏】    【推荐】    【关闭】

协会微信二维码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