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空间

夜游市场多元叠加 提质升级至关重要

据报道,今年七夕节前夕,国内多个城市夜游景区搜索量大幅上升,艺术酒店、情侣主题酒店备受游客青睐。节日期间的文化体验、夜游消费进一步催热浪漫经济,情侣们在过节的同时,也点亮了城市夜经济。

2019年,中国夜间经济持续发力,一些城市跳出单纯增量供给和空间优化,转向夜间热点区域和优质资源再利用,培育都市旅游新动力与城市新活力。夜间旅游成为旅游目的地夜间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前景普遍看好。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国内经济社会复苏步伐加快,特别是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旅游企业扩大复工复业有关事项的通知》后,夜游市场加速复苏,夜间经济不断回升,各地把夜间经济作为复工复业的重要抓手。

夜间经济市场主体创新不断,精细化发展趋势明显。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2019中国夜间经济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夜间经济供需总体特征表现为,门票经济持续弱化、高星产品相对稀缺;夜间餐饮仍占主导,文化休闲为需求蓝海。同时,在夜间经济消费品类中,餐饮消费占比超7成,但夜经济不应只有夜市和灯光秀,夜间节事活动和文化场馆夜游需求更加强烈,供需不匹配开始凸显。

疫情的出现给了城市和旅游目的地一个短暂的冷静期,可以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夜间产品;也给予夜间经济市场主体一个缓冲期,思考如何满足碎片化夜间消费需求和多元叠加的夜游市场,这对夜间经济项目的提质升级起到助推作用。

疫情发生前,部分数字文媒、光科技企业较早洞察到夜间经济的市场机遇,开始拓展业务至文旅夜游、智慧城市等板块。疫情发生后,大部分企业对文化和旅游市场保持着积极态度,充分利用缓冲期储备文旅知识、深挖文旅融合内涵、创新文旅与光影科技结合方式,助推夜游产品迭代升级。例如,南京汤山矿坑公园的实景电影《大地》,利用光科技实现工业遗产活化,讲述人与自然的故事;盐城花海《只有爱》戏剧幻城项目,平行上演数十个关于爱的故事,演员与观众交互式演绎,力求感同身受。我们需要这样的技术创新、内容创造和商业实践,满足不同人群对夜间消费分层分级的需求。

文旅小店、文艺集市、夜市地摊为城市注入活力,成为夜间经济发展的重要“活力因子”。社区底商不仅是商业设施,更承载了街坊邻里的你来我往,是人与人交往的重要生活空间。城市需要多层次、多类别的小店、集市、夜市等商业项目以及丰富多彩的夜间文化活动和旅游消费,吸引白天没有时间消费的城市居民和愿意共享本地美好生活的游客重新回到街道上来,重构数字化时代的城市活力。这些“小而美”的商业载体丰富了夜间经济的产业业态,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居民和游客碎片亦多样的消费需求,同时也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

多元叠加的夜间文旅市场正在形成,发展夜间旅游应与提升本地夜生活相结合。随着游客对目的地深度探访,本地居民的夜生活已经成为重要旅游吸引物。当前的夜间文旅市场既有本地居民的夜间休闲消费需求,又包含异地游客的夜游需求,两者加速融合的趋势越发明显。本地夜间生活的品质与幸福感的提升,自然会吸引更多外地游客融入;同时,夜游产品的生活场景营造与创新升级,也会带动本地居民的高频消费。如今年推出的江苏“国潮夜市”一城一品、木渎“S·FAIR万物来潮、常熟虞歌畅晚等项目,因独具特色的体验而深受本地居民欢迎。

此外,发展夜间旅游与提升本地夜生活应科学规划,宜亮则亮、宜暗则暗,明确城市“暗夜保护区”。要考虑到哪些区域是可以夜间营业的,哪些区域是绝对禁止的,进而从源头上遏制夜间经营造成的噪音和光污染。

(中国旅游研究院 赵一静)

【打印】    【收藏】    【推荐】    【关闭】

协会微信二维码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