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空间

中国外部国际经济环境重构中

中国贸易报讯(记者 刘国民) 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部分断裂更暴露出由比较优势和市场原则决定的全球经济基础的脆弱性。这一脆弱性在观念上强化了疫情之前一些经济体已经开始谋划的产业调整方向,还将在政策和行动上推动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链、供应链重组,这意味着此前全球化的经济基础将经历一次深刻的改造。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张晓涛在题为“‘十四五’ 时期我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研判及对策思考讲座中说,一方面,发达经济体维护经济和产业安全的产业布局调整方向将进一步清晰,尤其是在新兴和战略产业实现产业链布局将成为趋势;另一方面,疫情期间医疗物资和设备的普遍短缺,将使各主要经济体将生命安全、政治安全和供应安全计入经济成本中加以考虑,不仅将把医疗、粮食等事关安全的产业纳入战略考虑,还将推动对关键产业的供应链实现就近布局。

在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下,张晓涛认为,“十四五”时期中国外部国际经济环境呈现两个新常态:一是中美双边关系和全球经贸格局进入艰难重构期;二是面对逆全球化,中国参与全球分工红利失速成为新常态。

张晓涛分析,中国对世界经济依存度在下降,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赖程度在上升:相比发达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开放度仍有提高的空间。中国可能成为新兴与发达经济体的重要出口目的地,但如果联系减弱,全球贸易流动会收缩。中外企业都有望从服务业开放中获益,但如果始终不放开服务业的限制,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生产率差距将继续存在。中国能够为解决全球议题做出更多贡献,但如果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减弱,则中国所能发挥的作用和合作深度都将削弱。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全球技术流动可能会增加,从而催生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解决方案,有助于提升生产率,反之则会逐渐削弱全球生产率。

 

【打印】    【收藏】    【推荐】    【关闭】

协会微信二维码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