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空间

居民降杠杆下的经济新均衡与消费新时代——宏观经济点评

事件: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7183亿元,预期1.13万亿元,前值3.89万亿元;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22万亿元,预期1.72万亿元,前值5.38万亿元。

1、信贷:4月信贷回落,居民差、企业强

4月信贷环比降低,居民贷款边际转弱,企业中长期信贷保持韧性。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7183亿元,同比多增734亿元,较近5年均值大幅少增。

结构特征:居民信贷较差、企业与非银贷款强,票据持续缩量。

原因:本次信贷总量回落的原因为居民端贷款需求边际放缓。居民中长贷的减少主因楼市遇冷、按揭贷款走弱。4月房地产销售量价齐缩,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环比减少17个百分点,商品房价格同比也继续下探。而居民短贷低于季节性与居民消费边际转缓、短贷在前两个月有所透支有关。2-3月个人消费贷利率有所下调,前期支撑了居民短贷的边际回暖,但也透支了一定需求。企业中长期贷款再创新高,反映基建、制造业贷款平稳增长,经济仍在稳步恢复,企业对基建等中长期投资需求仍强。此外,本月非银贷款的高增也值得注意,或反映目前经济仍保持一定程度的资金“空转”。总体来看,4月信贷较一季度大幅下滑。从年内信贷节奏来说,4月本就为信贷小月,一季度的高强度信贷投放在二季度有所放缓相对合理,从需求角度也存在前期需求被透支的效应。基本面看,基建维持较高景气度、制造业平稳增长支撑企业中长贷;服务消费强势修复未带来宽信用效果,而地产等动能偏弱,居民按揭贷款需求不足仍是宽信用阻碍。

2、社融:社融边际回落,人民币贷款和企业债券为主要拖累

4月新增社融1.22万亿,环比大幅回落,同比多增2873亿元。2022年同期基数较低,虽然同比小幅多增,但较近5年同期均值少增7375亿元,弱于季节性。

社融结构方面,人民币及外币贷款、企业债券、未贴现票据较弱,委托+信托贷款、政府债券是支撑项。其中人民币贷款大幅低于季节性,是4月社融的主要拖累。直接融资较弱,企业债券、股票融资均同比少增。政府债券同比多增,节奏较前几年更为前置。委托与信托贷款同比共多增819亿元,或受金融地产“十六条”提振。票据呈现表外增加,表内大幅减少的特点,反映银行承兑缩减。但考虑4月票据利率下行,实体经济需求仍有待恢复。

总体看,一季度持续高增的社融在4月边际回落,除季节性因素外,本质还是居民信贷、企业直接融资下滑导致。我们曾多次提示,2023年宽信用的关键在居民端。经济修复主要动能落在消费,居民超额储蓄的释放路径需要密切关注。

3、经济修复关键在消费,需关注居民资产负债表困境

4月M1同比5.3%,M2同比12.4%,M1-M2剪刀差小幅回升0.5个百分点,社融-M2回升0.3个百分点。M1同比较3月回升反映企业活跃度上升。企业存款受缴税影响,同比少增。财政存款增加5028亿元,同比多增,但2022年同期财政支出大幅增加,财政存款基数较低。

居民存款减少原因:首先,季节性来看,4月为居民存款流出月份。其次,节假日前夕居民有提现需求。2023年五一假期消费全面恢复,一定程度上能解释居民存款的大幅减少,也即储蓄倾向下降,用于假期消费。此外,从企业存款并未明显改善推断,居民存款没有充分转移至企业端,即可能仍有大量存款用来提前偿还房贷。

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存在以下特征:(1)居民对经济预期未充分扭转,超额储蓄释放缓慢、出现降杠杆倾向;(2)居民风险偏好降低,存款利率不断下行;(3)负债端成本较高,存量房贷利率与新增利率差距加大,导致部分贷款人选择提前还贷。我们认为,居民资产负债表面临一定问题,短期来看与楼市低迷、居民信心恢复仍需时间有关,随着经济复苏企稳,地产销售、消费意愿回升,居民超额储蓄将逐渐转向消费与投资。长期来看,地产占比下行、消费占比上行,前者由信用驱动、后者由收入驱动,这一转化过程可能面临居民端降杠杆,正如我们4月所见,居民存款减少,部分用于消费、部分用于偿还房贷,贷款端净融资下降。但当转型结束,居民资产负债表和经济增速均会迎来一个新的均衡,也将开启“消费新时代”。

风险提示:国内疫情反复超预期,政策执行力度不及预期。

【打印】    【收藏】    【推荐】    【关闭】

协会微信二维码

 
 
进入编辑状态